不良理化指标水质调控
氨氮
池塘中氨氮的来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鱼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如何消除氨氮
1、硝化和脱氮 铵(NH?)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 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吸收 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子(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 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5、药物治疗 水质较清时先用双氧底安20亩/桶,再用硅藻种8亩/袋+乳酸发酵菌(发酵后15-20亩)+肥水膏10-20亩/桶或肥藻素5亩/袋,氨氮特高时3天后可再用一次;水质较浑时泼洒调水解毒救星1包/亩或精品水底净5亩/袋+精品黑博士5亩/袋,第二天泼洒速肥藻种3亩/袋+过磷酸钙8斤/亩。
氨氮的预防关键六环节
关键环节一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
关键环节二 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关键环节三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经常开启增氧机,并在池塘中使用粒状增氧剂,加强对池塘底部增氧,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关键环节四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
关键环节五 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如活菌王、靓水王、超浓缩EM菌粉、乳酸发酵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配合抛洒粒状增氧剂对池塘底部增氧,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关键环节六控制水体pH,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在池塘中混养少许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等,减少池塘中有机碎屑的含量。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水质理化指标,同时亚硝酸盐浓度超标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水产养殖户倍感头痛的问题。
亚硝酸盐含量升高,不仅说明池塘底部缺氧,养殖水质恶化,同时也是水生动物发病的前期征兆。亚硝酸盐造成的危害机理如下: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虾、蟹产生危害,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亚硝酸盐通过水产动物的鳃和体表渗透和吸收,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携氧蛋白结合,而使之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
亚硝酸盐中毒鱼类常表现出的症状
“浮头”即使开增氧机 往池塘中撒增氧剂 鱼仍表现出缺氧、昏迷状态。
摄食减少水产动物长时间生活在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鳃丝充血,严重的鳃丝颜色发黑、发紫,其活力差,摄食量显著降低,
诱导发病 鱼长时间生活在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鱼体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而暴发疾病。
亚硝酸盐调控的“两手抓”积极治疗加强预防
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的一种物质,是水体氮循环的产物之一,要在水体中完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浓度,使其浓度控制在利用目前一般的水质分析盒不能检出范围内。能检出的浓度对鱼类都会产生影响。
第一手积极治疗
由于目前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人为干预因素过大,水体的自然平衡被打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是很难回避的事实。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追求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其效果可能微乎其微。可能暂时使亚硝酸盐浓度降下去了,但过两天又反弹回原来的水平,甚至达到更高的浓度。
治疗亚硝酸盐中毒时,应根据亚硝酸产生原理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积极治疗。根据我们多年摸索出的经验,解救亚硝酸盐中毒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症状解毒
因此时鱼已经表现出亚硝酸中毒症状,首先对接触亚硝酸盐毒性,全池泼洒调水解毒救星或一泼安1-2包/亩,解除毒素,缓解中毒症状,以最大限度减少养殖损失。
第二步: 水体增氧
开启亚硝酸盐中毒池塘的增氧机,一是增加溶氧,二是加速水体中有毒物质挥发。同时使用双氧底安20亩/桶,增加水体中溶解氧。
第三步:改底+降亚盐
底质改良和降亚硝酸盐同时进行。底改应选择不耗氧的底改,可用硝克加强型(2亩/袋),晚上使用双氧底安(10亩/桶)+分解底改(4亩/袋)、第二天硅藻种(8亩/袋)+黑博士(4亩/袋)+靓水王4亩/袋)肥水。这样不仅可以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而且能高效分解养殖水体中的有机质等,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第二手 加强预防
实际养殖过程中水体中亚硝酸盐不可能消失,但是我们可以在下面六个关键点上加强预防,从而使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处于养殖安全范围。
关键点1彻底清塘、消毒、避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
关键点2投饵不能过量。
关键点3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的微碱性状态。
关键点4池塘装上增氧设备,注意监测溶氧,保持高溶氧水平。
关键点5避免使用未发酵的有机肥,最好使用肥藻素5亩/袋+速肥藻种5亩/袋进行肥水。
关键点6经常使用乳酸发酵菌、活菌王、靓水王、超浓缩EM菌粉等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硫化氢(H?S)
在天气多变的夏天,由于气温高,特别是遇到闷热、雷雨等极端天气时,池塘极易发生缺氧,严重缺氧时容易引起浮头,这个已普遍被养殖户接受。但另一种因缺氧易发生的硫化氢中毒还没有被渔农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做好硫化氢中毒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物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mg/L。但对于有些特种鱼类或苗种养殖中,硫化物的浓度应在
0.1mg/L以下。
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硫酸盐。
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呼吸链末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导致鱼类呼吸困难,严重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有的甚至大批量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硫化氢容易形成池塘底部“聚毒层”,表现为虾类偷死冒底,河蟹上岸,鱼类爬边浮头。
在缺氧条件下,硫化氢的来源途径有二,一是含硫有机物经过嫌气细菌分解而成,二是水中硫酸盐丰富,由于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解除硫化氢的毒性主要是提高水中的溶氧量,避免池底发生厌氧状态。对那些水体中含硫化氢量高的鱼池,可每亩泼洒400~500毫升双氧水,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水体中的溶氧,从而避免硫化氢的产生。其次还可使用调水解毒救星1-2袋/亩,消除其毒性。
调控方法:
当池底淤泥较深,晴天水底冒气泡多,开增氧机有大量白沫,伴有臭蛋味时,表示池底已有大量硫化氢了,此时应及时使用脱硫王2-3亩/袋,投入池底,即可去除大量硫化氢;当已经出现硫化氢中毒时,先使用双氧底安15-20亩/桶改善底质,提高水中含氧量,再使用德邦应激灵和调水解毒救星或一泼安(分开泼洒)解毒后,每亩泼洒尿素1-2公斤,严重的使用双氧底安15-20亩/桶,同时开动增氧机;第二天上午9点使用速肥藻种3亩/袋+尿素1公斤全池泼洒。
PH值
PH值(酸碱度)是渔塘水质的重要指标,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而且还通过改变水体环境中其他理化及生物因子间接作用于鱼类。鱼类最适宜在pH值为7.8~8.5的中性或微碱性水体中生长,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10,就会对鱼类生长造成危害。下面就PH值不适的危害及其解决方法作一介绍。
一、PH值过低的危害及解决方法。pH值过低,酸性水体容易致使鱼类感染寄生虫病,如纤毛虫病、鞭毛虫病;其次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天然饵料的繁殖减慢;再者,鱼鳃会受到腐蚀,鱼血液酸性增强,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还是会导致鱼体缺氧浮头,鱼的活动力减弱,对饵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调控方法:一是可以将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复2次~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二是每半个月泼洒生石灰水,既可以调节水体酸碱度,又可以防治鱼病。
二、PH值过高的危害及解决方法。PH值过高会增大氨的毒性,同时给蓝绿藻水华产生提供了条件,PH值过高也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引起大批死亡。对于防止水体PH值过高,防治鱼病时,不能用生石灰。
调控方法:1、德邦乳酸菌2亩/瓶或发酵乳酸菌发酵后10亩/袋,加德邦碧水安每瓶3-4亩,根据ph高低可连续使用。
2、肥藻素加调水解毒救星混在一起降pH值,用量为肥藻素1袋+调水解毒救星5袋用5亩.
3、先用调水解毒救星(1亩/袋)解毒、下午使用乳酸发酵菌(5亩/袋)+黑博士(5亩/袋)。
溶氧
溶氧是核心一 "氧,是成功养殖的命根子"。
充足的溶氧是水质稳定及水产动物迅速生长的必要条件:
溶氧丰富,才能防止 "倒藻"和 "藻类老化",使藻相稳定,水色嫩爽;溶氧丰富,才能为硝化细菌、芽抱杆菌等有益好氧菌提供优良的繁殖生长环境,使菌相均衡,水质稳定;溶氧丰富,能抑制致病细菌的繁殖,使水体有害物质(如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等)减少,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溶氧丰富,摄食能力加强,消化率提高,能量代谢利用率也高,生长迅速;因此保证充足的溶氧是养殖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养殖池塘溶氧安全的问题,是每一个水产人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于溶氧问题的误区:
O有人认为开增氧机可以解决溶氧安全的问题,其实,这种理解有些误会。增氧机的真正作用是推动水体循环,活络水体,把上层藻类所产的溶氧通过水流循环载入塘底,增加塘底溶氧量,将底层的有机物进行生物合成转化为营养盐类通
过水流循环至表层供藻类吸收,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还可将底层有害的物质通过水体循环交换至水层表面释放挥发。增氧机本身只是将空气中少量的氧气导入水体,但不是主要的氧源。
O还有人认为,泼洒增氧剂 (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等)补充外源氧的方式可以解决水体中溶氧缺乏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做法。化学增氧剂的过量使用,使得藻种彻底的"牺牲",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的破坏,水质、底质失去活性,自净功能丧失,水色藻相很难培养,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屡见超标。导致鱼病频发,大面积养殖效益不乐观。
保证充足溶氧的方法:
O 坚持全程适时适量肥水,确保藻类新陈代谢,藻相健康稳定:水体中氧气的来源主要依靠浮游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约占水体溶解氧的70%,其次才是空气溶解带入;
O减少耗氧因素:池中溶解氧有54%以上是被底部有机物消耗掉,所以要定期使用精品水底净、德邦新底安、超强底舒安等底改能有效分解池底有机物、消除底质腐败、底质发热发臭,才能减少池底氧气消耗,从而保持和提高水体中的
含氧量。清除鱼池的有害物质(如杂鱼、螺、蟹等),减少生物耗氧。
O合理设置增氧机,改进增氧方式:以立体式增氧代替单一增氧,以纳米式充气管代替充气砂头或穿孔式充气管道,提高增氧效率;
O减少水体的表面张力,增加氧气溶解速度:使用 调水解毒救星或德邦速安可以清除水体粘性,增强水体的透氧能力,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体表层的氧气导入水体中层和底层,因此可以迅速解决重症缺氧和进行缺氧浮头急救,并一次搞定,不再复发;
O要善于促进池水垂直混合对流,防止水体分层,以免形成氧债:尤其要重视的是,中午开增氧机,因为中午是一天中溶氧最高的时候,这时开增氧机,通过上下对流能把表层氧导入底层把氧储蓄起来,因此中午开1个小时的增氧机好过晚上开2个小时的增氧机。遇低气压、闷热、连绵阴雨,应开足增氧机,泼洒双氧底安,高温天气则可选择在夜间10点前泼洒补充外源氧,。
公司地址:武清区白古屯乡白古屯村东500米
电话:022-22181997
传真:022-22181998
邮箱:tjdpoin@163.com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