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2181997
联系我们
聚焦德邦

聚焦德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德邦 >> 企业动态
7月鱼虾塘警报拉响
日期【2023-06-27 11:34】 共阅:【】次

7月全国气温和水温普遍较高,养殖水生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多地雨水较多,沿海地区易出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会对水产养殖造成影响或引发疾病。根据近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2023年天气情况,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7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

 

 病情预测

 

7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浮肿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链球菌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等疾病。

 

(一)鱼类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患病鱼出现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解剖查验发现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广东、湖北、湖南等草鱼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发病水温为18℃~28℃。病鱼游动无方向感,眼球凹陷,鳞片有血丝,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与水泡,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或组织坏死。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辽宁、山东、四川等鲤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主要危害石斑鱼、鲈、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类,不同基因型发病水温不同。患病鱼厌食,出现体色发黑、头部出血、眼球浑浊外凸、鱼体畸形、间歇性乱窜打转、螺旋状或旋转式游动等症状。福建、广东、海南等海水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10℃~33℃。患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鳃丝肿胀,濒死鱼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江苏、湖北、四川等鲫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5.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水温在20℃~27℃时易发病。病鱼上浮、聚堆游边,眼球凹陷,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辽宁、河北等鲤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6.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危害鲫、鳊、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时易发病。病鱼离群缓慢游动,体表严重充血,眼球突出,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7.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全国各鱼类养殖地区均应重点防控。

 

8.链球菌病:病原为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主要危害罗非鱼,在水温长期过高、水体缺氧等情况下易发生,水温25℃~37℃时流行,高于30℃易暴发,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广东、广西、海南等罗非鱼主养区应重点防控。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甲壳类动物,发病水温为20℃~30℃。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病虾行动异常,甲壳上出现白点,白点直径小于3mm或连成片。各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虾血细胞虹彩病毒,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发病水温16℃~32℃,对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各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携带特定毒力基因的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主要危害对虾。通常在放苗后7d~35d内发生并引起高死亡率。各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水温为24℃~31℃。病虾出现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群体中体长差异大等症状。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上一篇:
下一篇:
  • 公司地址:武清区白古屯乡白古屯村东500米

  • 电话:022-22181997

  • 传真:022-22181998

  • 邮箱:tjdpoin@163.com

  • 官方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 天津德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